疾病定义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包括原发于胆总管的结石和由胆囊或肝内胆管排出后进入并停留于胆总管内的结石。
疾病类型
胆总管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结石和继发性结石。
原发性结石
大多为棕色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其诱发病因较多,主要包括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汁淤积、胆道力学改变、乙型肝炎病毒、寄生虫,以及缝线线结等。
继发性结石
大多为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排进胆管并停留在胆总管内,为黑色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
基本病因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以及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诱发因素
年龄
年龄与胆总管结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激素的分泌水平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 胆汁成分和胆道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可能会形成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憩室可压迫胆管,进而导致胆管内压增高,造成胆汁淤积,憩室如果出现炎症还可波及到胆道,诱发胆总管结石形成。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时,会导致Oddi括约肌基础收缩压改变。
如果收缩压力增大则会引起顺行运动减少,患者即会出现胆汁淤积或者排泄不畅等;当收缩压力减少时则会引起肠液逆流,细菌入侵胆道,使原本无菌的胆道环境发生细菌感染。综上两者均会导致胆总管结石的发生。
胆道蛔虫
肠道蛔虫逆行进入胆道,部分死亡后停留于胆道,有的可能排出虫卵,结果就会形成结石的核心载体,终形成胆总管结石。
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易造成胆道狭窄和梗阻,而胆道梗阻又会加重胆道感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快结石形成。
甲状腺功能减退
导致胆总管结石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肝脏脂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和成分发生变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胆汁分泌减少进而流入十二指肠中的胆汁减少,终导致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胃肠功能失调
患者肠胃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肠胃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抑制肠胃运动,使肠胃蠕动过慢,胃肠内容物排空延迟,同时还可抑制肝胰壶腹括约肌和胆胰收缩,下一步可引起胆总管结石等症状。
胃动素及生长激素
胃动素在人体内含量降低,使Oddi括约肌的收缩波数和波幅明显减少,干扰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时胆汁排放,同时刺激消化间期消化液的分泌,诱发胆汁淤滞,导致结石的形成。
生长抑素水平升高,抑制性调节增强,抑制胃动素的释放,亦可直接对抗胃动素对胆道平滑肌受体的兴奋作用,从而抑制胆囊和胆道平滑肌收缩,延缓胆汁排泄,诱发胆汁淤滞,导致胆结石形成。此外,胃动素和生长抑制素的紊乱,还可引起胆管黏膜细胞的变化,从而引起胆总管结石。
典型症状
腹痛
发生于剑突下或右上腹,以绞痛为主,为阵发性发作,或是持续疼痛并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或后背放射,常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此为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结石下移嵌顿,还有Oddi括约肌,或胆管平滑肌痉挛所致。
寒战高热
胆管阻塞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胆管黏膜发炎水肿,加重梗阻引起胆管内压增高,细菌及毒素逆行经毛细胆管进入肝窦至肝静脉,再次进入体内循环,引起全身感染。
大约2/3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寒战高热,一般会表现为弛张热,这时体温可高达39℃~40℃。
|